《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报告2013》是关于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产业发展的年度报告。继去年首次编纂报告后,今年报告以投资促进为主题,突出展现东、中、西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级经开区通过改进投资促进工作带动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情况。
  本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况篇,简要介绍国家级经开区的最新发展态势,包括总体情况、运行状况及主要特点等;第二部分是产业篇,用大量统计数据和图表分析了2012年和2013年前三个季度国家级经开区的产业结构、主要工业行业结构和十大工业行业具体情况;第三部分是投资促进篇,介绍了国家级经开区投资促进能力建设的总体情况,包括投资促进体系建设、投资促进运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经开区投资促进能力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第四部分是案例篇,从东、中、西部不同地区选取了20家有代表性的投资促进案例进行分析,重点介绍投资促进推动产业发展情况。此外,报告列有三个附件,包括截至2013年底国家级经开区名单、2012年国家级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2013年1-9月国家级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
  我们希望把本年度报告打造成经开区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参考性的研究报告。但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第一部分 概况篇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新发展态势

2012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或国家级开发区)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13年底,国家级经开区共计210家,其中,东部地区103家,中部地区60家,西部地区47家,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数量和比重显著增加,全国国家级经开区区域分布更趋平衡。

一、国家级经开区总体情况

二、运行状态及主要特点

(一)经济整体保持较强劲增长

2012年,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税收收入等主要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比全国增幅高7.8个、5.7个、9.6个和3.8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速有所回落,增幅分别比2012年回落6.3个、4.8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国家级经开区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依托,参与国际分工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2012年,171家国家级经开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万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2389.07亿元,同比增长17.66%,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56164.68亿元,同比增长17.1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978亿美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33%。

(三)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开区经济增幅指标普遍高于东部地区,除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外,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等主要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税收收入,中部地区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9.42%,西部地区同比增长35.91%。中、西部国家级经开区实际使用境外投资和外商企业再投资金额增幅分别比东部地区高8.3个、5.9个百分点。商务部组织的48家国家级经开区对口支援新疆39家产业聚集园区,7家对口帮扶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15家对口支援7个沿边省(自治区)的15家边境经济合作区,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级经开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四)生态建设继续推进

截至2012年底,已有37家和14家国家级经开区分别被批准创建和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目前与英国、瑞士、芬兰、意大利、加拿大、德国、法国、奥地利、瑞典、丹麦等10个国家签署建立了节能环保工作组或合作建立生态园区的谅解备忘录,已确定在国家级经开区建设中德青岛生态园、中瑞镇江生态园、中奥苏通生态园。

为落实“十二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推动国家级经开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发展道路。2013年10月,商务部印发了《商务部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实施意见》,努力推动国家级经开区成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先行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五)管理理制改革不断深入

国家级经开区不断探索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城市建设、土地开发、经济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不断创新。95%以上的国家级经开区设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60%以上的国家级经开区管理机构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70%以上的国家级经开区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开发区条例。2012年以来,国家级经开区在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区内教育、医疗和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环境和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第二部分 产业篇

2012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行业情况分析

本部分中涉及的数据如无特指均为2012年全年数。此外,由于新升级国家级经开区数量的不断增加, 2013年1-9月纳入统计的国家级经开区数量已由之前的171家增加至200家,造成两个年度数据基数不 同,故无法开展对比分析。此处根据2012年统计数据,并结合已对外公布的2013年前三季度数据对经开区 产业结构进行简要分析。

一、国家级经开区产业结构概况

2012年,171家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16亿元人民币(如无特指,以下币种相同),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9783亿元,占73.8%;第三产业增加值12389亿元,占23%。2013年1-9月,200家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778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6169亿元,占74.2%;第三产业增加值11244亿元,占23.1%。

二、国家级经开区主要工业行业结构

(一)经济整体保持较强劲增长

2012年,171家国家级经开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392亿元,其中,采矿业完成总产值3576亿元,制造业完成总产值119433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总产值3382亿元,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94.5%和2.7%。
从地区来看,东、中、西部地区采矿业完成总产值分别为2316亿元、89亿元和1171亿元,分别占64.8%、2.5%和32.8%;东、中、西部制造业完成总产值分别为81740亿元、26111亿元和11583亿元,分别占68.4%、21.9%和9.7%;东、中、西部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总产值分别为2285亿元、 507亿元和591亿元,分别占67.5%、15%和17.5%。东部地区各项产值均较高,中部地区制造业产值高于西部,而西部地区采矿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高于中部。

(二)主要行业情况

从行业来看,2012年,171家国家级经开区中排名前10位的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以上行业共完成总产值89119亿元,占全部行业总产值(126391亿元)的70.5%。排名前十位的行业全部集中在制造业中。

三、十大行业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 投资促进篇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能力建设

为深入了解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能力,分析目前我国经开区的投资促进体制架构、政策保障、实际操作、存在问题等情况,便于今后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协调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的投资促进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经济效益,为经开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保障和资金支撑,商务部投资促进局联合商务部研究院共同进行了国家级经开区投资促进能力建设研究。 本次研究根据需要采取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研究小组与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陕西、江苏、安徽、四川、广东10个省市的几乎所有国家级经开区及其主管部门进行了座谈,另有48家经开区提供了书面介绍资料;实地走访了上述省市的26家国家级经开区;面向全国200家国家级经开区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6份,其中,东部45家,中部25家,西部16家。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国家级经开区产业结构概况

2012年,171家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16亿元人民币(如无特指,以下币种相同),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9783亿元,占73.8%;第三产业增加值12389亿元,占23%。2013年1-9月,200家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778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6169亿元,占74.2%;第三产业增加值11244亿元,占23.1%。

第四部分 案例篇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能力建设

编撰及工作人员 主编:刘殿勋 王旭 杨依杭
执行主编:马宇
撰稿:马宇 郝红梅 何楠 刘磊
项目负责人:许丹松 吴铭
工作人员:王凯 刘磊 李洪博 张婷 辛佳临 李嘉源